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如何让腰板更硬?
知易行难,文化自信,源于由内而外的气力支撑。于内,要凝聚精神,强基固本,于外,需要找到切实有力的载体与形式。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及全面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包括文化产业发展与公共文化建设在内的我国文化建设的全方位升级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具历史与现实意义的使命,两者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文化自信是文化产业、公共文化建设的导向,文化产业为文化自信的提升提供产业载体,公共文化则为文化自信的提升夯实民众根基。
文化产业,让文化自信有所归依。某种程度上讲,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产业繁荣的心理表达,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有力的文化产业支撑,那么,文化自信往往就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当文化产业高度发展的时候,文化自信才能够信手拈来。腰杆硬才敢发声,英美等国文化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强势劲头,无不成为其国家文化强势推行的产业力量。相较而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105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5829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从2.75%上升到3.82%。同时,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4年底,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99.62万户,比2012年增长50%。产业规模的扩大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文化产业各门类的繁荣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瑕瑜互见,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大量问题才是其在全面提升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第一,现象级文化产品创作如凤毛麟角。一部电影《大鱼海棠》十年打磨,上映之后却引来各方非议,仅有绚丽的特技而缺乏讲故事的能力,只有形式而内容欠缺,不得不承认这是制约我国文化产品形成现象级的一大短板。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内容的核心则是价值观、世界观的传递与传达,这就对我国文化产品的创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仍就《大鱼海棠》而言,日本动漫宫崎骏老师的《千与千寻》则技高一招,将唯美的画面和完美的故事合二为一。当然,这决不是贬低形式与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产业的发展需要绚丽的外表,但在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内核的动力始终是最本质的东西,这才是最难却最有意义、却最有可能形成现象级文化产品的根本所在。第二,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需进一步增容。文化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核心是内容,传递的应当是价值观,而这一切的动力来源则是人,如何培养更多优秀的“会讲故事”的人才投身到文化产业的内容创作等相关工作中非常重要。而目前,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术”忽视“道”的现象比较明显,数字媒体技术、3D特效制作、VR技术开发等等各种先进技术在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中不断显露,专业技术团队的涌现为文化产业披上了华丽的外衣。平衡“术”与“道”,在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建设过程中,要更加强调“道”的传递,也要吸引更多非文化产业专业的人才投身到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来。第三,文化产业走出国门仍步履维艰。无论是文化产品走出去,还是文化企业走出去,国际市场上的我们均表现欠佳,这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在世界影响力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改变“走出去”因语言和文化障碍停留在表面,深度介绍中国历史、正面展现中国现状的产品少之又少;以外国人为受众目标的文化活动少,对外文化交流演变成自娱自乐;习惯性地依赖政府主导、财政埋单,片面追求规模、速度和轰动效应的现状,才能让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国际自信,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国际推动力量。
如果说文化产业满足的是人们日益增长、不断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那么公共文化建设则以期均等化、公益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基本文化需求,以文化公平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就文化自信而言,公共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覆盖范围最广、影响最为下沉、与公民距离最近的文化建设方面,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带来的将是最坚实的民众根基。
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到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再到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成。
然而,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依然面临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整体上文化活动不够活跃,内容不够丰富等诸多问题,在一系列的问题当中,尤以以下几个方面更为突出,制约着公共文化建设的实效。第一,公共文化建设的不平衡问题显著。公共文化建设地域不平衡问题显而易见,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幅员辽阔的我国在公共文化建设尚也面临着城乡、区域不平衡突出的问题,设施、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不平衡均有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初衷;供需不平衡则是公共文化建设在内容方面短板,在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建设模式下,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往往是自上而下由政府统一提供,很容易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背离。第二,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参与度有待提升。人们的参与是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人、生根发芽的基本前提,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然而公共文化场馆有馆无人、有设备每人用的冷清局面则让公共文化建设的作用大打折扣。第三,公共文化建设社会化参与模式的探索处于雏形阶段。目前,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参与逐渐在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开展起来,但这些有益的探索仍处于雏形阶段,并未形成相对完整、规范的运作模式,社会化参与过程中大量问题需要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公共文化的建设才能够在人们心中扎根,才能如春风沐雨一般让文化的力量影响到每一个人,而这正是文化自信所亟需的。
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自信则成为指引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旗帜,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要以文化自信为发展动力。面对日韩漫画的风靡,有谁又能够想到曾经红极一时,占据多数人儿时文化生活的连环画、小人书呢?面对受世界瞩目的知名音乐剧,有谁会选择我们的国粹京剧呢?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对我国文化建设并不全然都是好事。
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国的文化财富与成就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天然瑰宝,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因受外界的影响而自觉的“低人一等”,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与自豪,要保持对当下文化建设道路的清晰与自觉,要有对文化创新驱动能力的坚定与确信,更要有对未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决心与希望,这些都是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拥有的文化自信。在我国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忘初心,凝聚力量,客观分析,不盲目悲观,应当是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有的心态。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要以文化自信为导向。文化自信,反应的是一种集体精神状态,现实地反映着并深深地影响着其文化发展的实际进程和客观态势,内存于心必将影响深远。文化产业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身,在创造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要以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推动中国文化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目标。公共文化建设最接地气,范围最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更好地沉淀、嵌入生活的公共文化建设,必将以优质的内容和高效率的服务成为传递文明、提升文化品质的载体,其发展必须以文化自信为导向。
“万邦来朝”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放平心态,文化自信的形成要“只争朝夕”。自鸦片战争以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急切盼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可以说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于这个目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文化自信的建立是一个自然而然、循序渐进、有着客观规律的过程,十三五“协同、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需要在文化建设、文化自信的提升过程中一以贯之。文化自信不能刻意而为之,文化自信在新时期的提出与建设,都需要从最扎实的事情一一做起,看清问题,发现机遇,用好优势,坚定前行。
作者简介:赵瑞熙,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孙一琪
校对:张家榕